藝術與生態環境研究
指導教授/吳瑪悧 文/李怡志
一.前言
閃腰靠背萬人募集行動在「生聲不息燕巢環境藝術」開幕式後展開,快閃路徑行動藉由虛擬的泥火山怪獸聲響,召喚在地學生參與,排列出一條原本不可視見的斷層假想線,並透過快閃行動後的路徑導覽規劃,牽起人對自處所在的關照,本篇嘗試以校園環境和學生關係的重構,討論空間與身體在日常實踐中的關係。
二.書寫於地景之上的權力
若將地景視為一文本閱讀,則可讀出權力塗寫後,所變更的場域感知。過去,源於國家政策,促使燕巢地區以新興的大學城型態大規模開發,燕巢作為高師大本部外的分部,破壞大片土方和山林,填埋溪川,施種大量非原生觀賞植栽,架起鋼筋水泥,搭建出雄偉壯觀的建築群,並畫出婉曲的柏油和磁磚鋪面,又為街道和大樓起了一堆盡「宇宙」、「科技」類的壯麗大名,成功將「權力」施作於自然地景之上。
空間性格改變後,「身體移動性(Body mobility)」隨這些人造建築物調整,並輕易對「場所歷史」失憶,而權力施加還不僅於地貌上的改變,校規亦明訂腳踏車、機車「禁入」校園,只開放給少數轎車及客運等,具空調的「可移動盒子」進入,接送學生(行人)到各大樓門口外停靠,而「行人」則立即快速地進入教室,與環境的接觸降至最低。
剛剛提到「分部」的建立,則一開始便預告著原場域的「地方感」消失和退位的宿命,源自於對這場所的感知和城市其他景緻無異,造成普遍對自處環境的無感無知。
男宿前的泥漿池和寰宇大樓外的地板龜裂現象,也因清水混泥土的圈圍和年年粉飾後的成為尋常景觀,顯得毫無奇怪。這些地景如同海德格在揭示物體與此在共在世存有中的「日常及手性般」平凡,唯有這些地表上,板塊作用的徵候做大規模變動及能量釋放,才會由生活中跳出,形成物理狀態的「現成手前性」提供科學面的關照和研究,而不至於只作為同學生活中,將人拋入池中的惡搞遊戲的工具而已。
人在地景之上的權利書寫,因此形構出無地方感的地方,而異化後的場域如何找回原有性格?是值得思考的。
三.行動中的空間與身體實踐
建築在空間與人的相處關係,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這裡我透過人的行為肢態改變,觀察空間中的性格與身體實踐關係,以快閃行動為例。
路徑行動募集參與者於短時間內連結成一條線,行動過程中,由參與者身體實踐對環境知覺的新關係,也改變了過去「觀看」校地的方式:活動開始,在聽聞放大的泥漿混音後,集合至事先描繪出的點狀弧線上,弧線即破壞柏油路與斷層的視覺誤差和活動限制,因為這斷層弧線的命定,參與者停留在平常不會停留的地方,站在過去不曾站立的位置。又,奔跑上坡的身體經驗之於坡度的勞動知覺,不同平日依賴室內升降梯或室外行車的替步工具,形成較為開放而敏感的個人地理想像;在集合過程中,磁磚及柏油等建築材料在蹲下後的觸覺感知劃分出室內、室外的場所性格,光滑的、粗操的表面暗示平日如何行走的方式;快閃後,路徑導覽以徒步方式通過校園,進入後方泥土地上的泥漿觀測站,甚至能觸摸校園內泥漿噴湧出的泥土,這些觸覺、視覺等身體知覺,皆進入不同於過去在校園內高度人工化後的建築體驗,身體實踐對空間的嶄新經驗維度,在這件作品中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四.小結
當我們改變平日觀看的方式、行走的方式,甚至回溯場所的語境,才有可能「再思考」身體之於空間的彈性及想像,並透過身體的移動性和日常實踐,反省無地方感的場所與建築形式如何限制身體的開放性和敏感度。由於本篇試圖討論身體對空間的實踐,而無在佔領斷層線時,公共領域的重新思考與集體行為中的社會學部份議題上探討,也因這只是快閃行動中身體參與實踐所帶出的議題,並不完全是行動當初設計的全貌,故僅是作為閱讀作品的方式之一。
生聲不息-燕巢環境藝術行動,操作紀錄整理
描繪斷層地景-閃邀靠背萬人募集創作論述
旗山斷層經過又有泥火山的燕巢,具特殊人文地理風貌,深廣影響生活的住民與求學的莘莘學子,然而,人們卻不一定理解這環境特殊現象,把斷層經過高師大燕巢校區的路徑,規劃為一條導覽路線,沿著路徑的行走體驗,希望參與者能認識生活之所在,從而,學習與環境共存共榮。擅用藝術 / 社會行動進入社群的吳瑪悧,希望扭轉人們漠視大自然驚人摧毀力的輕忽態度,以行動標記斷層路線。
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30分,超過兩百位不同年齡層學生,以及參加開幕來賓參與快速「閃腰活動」──描繪斷層線行動;「靠背活動」順著校區明顯的斷層線規劃路徑,設置自導式解說點,傳達地點與整體環境關聯。「燕巢環境藝術工作站」將以「工作坊」方式,協助環境教育研究所,整理環安衛中心為燕巢環境藝術展示空間,裡頭包括重要監測斷層活動設施、圖表數據等重要資訊,計劃發展為跨領域合作,結合科學、藝術、教育的多功能展示室。
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30分,超過兩百位不同年齡層學生,以及參加開幕來賓參與快速「閃腰活動」──描繪斷層線行動;「靠背活動」順著校區明顯的斷層線規劃路徑,設置自導式解說點,傳達地點與整體環境關聯。「燕巢環境藝術工作站」將以「工作坊」方式,協助環境教育研究所,整理環安衛中心為燕巢環境藝術展示空間,裡頭包括重要監測斷層活動設施、圖表數據等重要資訊,計劃發展為跨領域合作,結合科學、藝術、教育的多功能展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