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燕巢環境藝術計劃
文 攝影 黃茜芳
福爾摩莎最南端是高高屏三縣市──屏東縣、高雄縣與高雄市。屏東縣運用海洋資源發展觀光業,與農業並駕齊驅。高雄市,以海運發展為台灣第二大都會城市,工業為重。高雄縣,農業為主,盛產芭樂、棗子等經濟作物。擁有全台最多又最壯觀泥火山(Mud Volcano)的燕巢鄉,除烏山頂自然保護區泥火山,太陽谷、新養女湖、雞冠山等皆是特殊惡地景觀。
泥火山,惡地奇葩,燕巢泥火山是全台最小自然生態保護區,僅四公頃,兩座泥火山主錐體,較高主錐體約5公尺,錐體頂固化多年,泥漿未再噴發,而,一旁小泥火山持續噴流泥漿。名字很美的燕巢卻是惡山、惡地,地層是顆粒細小、膠結鬆散泥岩組成,地質學稱為「青灰岩」,沖蝕狀況嚴重,遇水順流而下,形成陡峭蝕溝以及大角度坡面,表面寸草不生,難以通行。
泥岩斷層間,天然氣湧出和泥漿混合形成向外噴發力量,在地表間歇性汨汨噴發,泥漿黏稠度不同,形成泥火山造型有「噴泥丘」、「噴泥盾」、「噴泥池」、「噴泥盆」等。噴漿稀者,滾滾噴發似湧泉,噴漿稠者間歇噴發,呈圓球狀鼓起又撐破,似黑色河流順泥口而下,泥紋寬鬆而細緻,變化多端。荒涼惡地底層間,偶或傳出「隆隆」、「滋滋」、「噗噗」聲響,如歌,如樂,如訴,如泣,如悲,如怨。
旗山斷層帶有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義守醫院,一所中學、六所小學與圖書館。一旦,地層釋放能量,發生地震,無情天災會讓生活其上人們遭逢巨大創傷。
高雄市、高雄縣「都市規劃重大錯誤」之事實,卻無人敢發聲,或義正辭嚴指陳這大謬誤,更無人呼籲得重視此事,遑論讓大多數不知情住民有危機意識,加強平日防災應變能力。高師大跨藝所實踐打破學科領域,創造跨領域結合打造「生聲不息──燕巢環境藝術計劃」──盧明德<藝術築巢> 、吳瑪悧 <斷層路徑行動>、 梁任宏 <風、水、風水 >、 郭挹芬<傾聽惡地脈動>。以藝術、建築、地理、空間資訊、防災科技、環境教育、視覺傳達、文化事業等共構全面向關懷,希冀喚起中央、地方政府與住民切莫輕忽這隨時會引爆的「天然地雷」。
盧明德 <藝術築巢>
秋日的白茅草,在高師大燕巢校區格外迷人,「麥田圈」(Crop Circles )外星人抵地球留下的符碼?大自然正常現象?或有心人士惡作劇?選用50mx50m(2500平方米)白茅草,重構「麥田圈」,依季節遞變顏色漸退, 慢慢成長進入衰亡,自然界存在的生滅循環。
男生宿舍與寰宇大樓蓋建在旗山斷層上,斷層仍活動著,每年寰宇大樓以順時針方向緩緩移動,倘若地層有劇烈活動,建物會順勢向下傾塌。規劃校園過程,河流消逝,新移入物種(植物、昆蟲、鳥類等),不僅未融入當地生態,反之,對整個生態挑起對嶄新又辛苦的挑戰和課題。
十座竹木巢穴,圍繞移植卻無法長成的大榕樹群,人工蓋建「巢穴」群,提出對燕巢環境生態的省思,對話需要駐足、觀察、休憩、空間。藝術進來,非佔領空間,或製造新威脅感,藉「築巢」行動完成「巢穴」,思考「巢穴」與「家園」定義,呼應關切來歷不明巢穴,希望鳥類、昆蟲等前來「進駐」新巢穴。燕巢地區年輕人口外移嚴重,究竟,「巢穴」該留在家園?抑或遷徙他處蓋建「新巢穴」?
吳瑪悧<斷層測量行動>
旗山斷層經過又有泥火山的燕巢,具特殊人文地理風貌,深廣影響生活的住民與求學的莘莘學子,然而,人們卻不一定理解這環境特殊現象,把斷層經過高師大燕巢校區的路徑,規劃為一條導覽路線,沿著路徑的行走體驗,希望參與者能認識生活之所在,從而,學習與環境共存共榮。
擅用藝術 / 社會行動進入社群的吳瑪悧,希望扭轉人們漠視大自然驚人摧毀力的輕忽態度,以行動標記斷層路線。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30分,超過兩百位不同年齡層學生,以及參加開幕來賓參與快速「閃腰活動」──描繪斷層線行動;「靠背活動」順著校區明顯的斷層線規劃路徑,設置自導式解說點,傳達地點與整體環境關聯。「燕巢環境藝術工作站」將以「工作坊」方式,協助環境教育研究所,整理環安衛中心為燕巢環境藝術展示空間,裡頭包括重要監測斷層活動設施、圖表數據等重要資訊,計劃發展為跨領域合作,結合科學、藝術、教育的多功能展示室。
梁任宏 <風、水、風水>
全球暖化是人們必須嚴肅看待的議題,能源短缺與資源浪費帶給地球無比傷害 ,自然環境惡化日劇,使用汽油的汽車所排放廢氣是總體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之一,共同疼惜與愛護地球則是刻不容緩課題。
「風調雨順」是以農立國的中國對大自然的期望,彰顯人們對上天的尊崇與敬拜。風水是中國人珍視重要傳統之一,選用平時常用「腳踏車」為載體,落實「腳踏車公共化」的信念。在燕巢校區尋訪特定風水點。數十輛回收二手腳踏車漆上純淨白色,騎乘者頭戴精心繪製「白雲」安全帽,秋日迎風飛揚,以小水庫(碧茵湖)為中心,運用「風水地圖羅盤」指引,採「驅凶避邪」與「尋善訪好」的理路,避開危險,畫出吉祥方位與區塊,接續保留自然生態發展,觀察豐富的總體生態環境,實踐以腳踏車取代汽車的減量環保消費概念。大聲呼喊切莫再任意破壞大自然良善循環,從心底深處出發,關懷自我生活之居所。
郭挹芬<傾聽惡地脈動>
高雄縣泥火山佔全台三分之二數量,原始、粗獷的惡地景觀,人煙罕至,呈現鎮今特殊人文地理風貌。燕巢鄉特色之一,是青灰岩間泥火山隱隱發出的低鳴。深水村、金山村是標準的惡地村落,其中烏山頂泥火山更是著名觀光景點,可惜長期被漠視及濫墾,部份已遭嚴重破壞。選定男生宿舍、科技大樓後泥盆、苗圃辦公室泥錐、土雞城竹林泥洞、烏山頂泥錐、畜犬中心泥盆、新養女湖泥盆等地,先進行田野調查,逐一採集噴泥聲、蟲鳴、鳥啼、風聲等,並拍攝不同時空影像,剪輯播放。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高師大燕巢校區響起泥火山聲音的手機鈴聲,旋即與會者透過藍芽、紅外線等方式,下載多款泥火山鈴聲同時共振。會場中透過六組音像裝置,構築來自惡地脈動之發訊站,運用連結高師大跨藝所之網站<傾聽惡地脈動>(http://www.nknu.edu.tw/~inter-art/news.html),提供下載「火山鈴的呼喚」五種鈴聲與泥火山影像桌布的功能;期盼透過網路傳播,實踐參與互動與共振之數位音像創作理念。在火山鈴發訊同時,公仔泥娃娃──小山泥 (Sannie)誕生。目前以動畫模式呈現,未來,將公開發行,發展周邊商品,希望吸引更多年輕族群的認同,衍生關懷惡地的議題。
記憶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有機成長,蛻變,再生,記憶堆壘,探討燕巢環境變化的可能性,生「聲」不息,跨出一步。
1盧明德<藝術築巢>
2吳瑪悧<斷層測量行動>
3梁任宏<風、水、風水>
4郭挹芬<傾聽惡地脈動>
生聲不息-燕巢環境藝術行動,操作紀錄整理
描繪斷層地景-閃邀靠背萬人募集創作論述
旗山斷層經過又有泥火山的燕巢,具特殊人文地理風貌,深廣影響生活的住民與求學的莘莘學子,然而,人們卻不一定理解這環境特殊現象,把斷層經過高師大燕巢校區的路徑,規劃為一條導覽路線,沿著路徑的行走體驗,希望參與者能認識生活之所在,從而,學習與環境共存共榮。擅用藝術 / 社會行動進入社群的吳瑪悧,希望扭轉人們漠視大自然驚人摧毀力的輕忽態度,以行動標記斷層路線。
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30分,超過兩百位不同年齡層學生,以及參加開幕來賓參與快速「閃腰活動」──描繪斷層線行動;「靠背活動」順著校區明顯的斷層線規劃路徑,設置自導式解說點,傳達地點與整體環境關聯。「燕巢環境藝術工作站」將以「工作坊」方式,協助環境教育研究所,整理環安衛中心為燕巢環境藝術展示空間,裡頭包括重要監測斷層活動設施、圖表數據等重要資訊,計劃發展為跨領域合作,結合科學、藝術、教育的多功能展示室。
2007年11月15日下午3點30分,超過兩百位不同年齡層學生,以及參加開幕來賓參與快速「閃腰活動」──描繪斷層線行動;「靠背活動」順著校區明顯的斷層線規劃路徑,設置自導式解說點,傳達地點與整體環境關聯。「燕巢環境藝術工作站」將以「工作坊」方式,協助環境教育研究所,整理環安衛中心為燕巢環境藝術展示空間,裡頭包括重要監測斷層活動設施、圖表數據等重要資訊,計劃發展為跨領域合作,結合科學、藝術、教育的多功能展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