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生聲不息─燕巢環境藝術計畫
描繪斷層地景 行動方案
計畫主持人:吳瑪悧 老師
計劃顧問:環教所 葉欣誠所長、陳彥傑老師、劉湘瑤老師
聯絡人:李怡志 0911156495
imliizzy@gmail.com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十九日
目錄
壹、計畫緣由
一. 計畫理念
貳、計畫執行方式
一.前置作業
A.製作文宣品:
B.宣傳:
C.設置工作小站:
二.當日作業
參、人員
肆、合作單位
伍、對象與人數
壹、計畫緣由
燕巢因有泥火山,有旗山斷層經過,而呈現特殊的人文地理風貌。它影響著在那兒生活的人,然而我們卻不一定理解這個環境的特殊現象。《路徑》作品主要是把斷層經過校區的路徑,規劃為一導覽路線,希望沿著路徑的行走體驗,參與者得以認識所在,從而學習與環境共存共榮。
一、 計畫理念
燕巢,位處旗山斷層,地底泥漿噴發與板塊運動活躍,噴湧成的泥火山地景錐體,政府劃為特殊地貌的自然生態保留區;而板塊作用造成的地殼移動、校園地板舖面龜裂,則每年弔詭的重新以瓷磚粉飾,這看得見的泥漿泥火山和看不見的板塊運動在燕巢的高師大校園建築下不可思議的並存。
隨著旗山斷層通過高師大校地,圈圍起一個不可視見的恐龍形象輪廓,「路徑圖」藝術行動透過從燕巢地底下湧出地表特有的泥漿,以號昭群眾在一天內短時間於斷層路徑上「快閃」敷下,象徵性的「回填」土地(或是說斷層路徑上泥漿噴湧的未來式假設呈現),一種看似愚公移山的傻勁(自欺欺人?)將斷層脈填補起來,連結出一條有形可見的斷層走勢與地上路徑,並待泥漿蒸發後,留下灰黑色的行動痕跡。藉由快閃行動提出:湧出∕回填、安全∕危機、自覺∕無感、彰顯∕粉飾、保留∕建設、可視∕不可視等各種矛盾的對應關係。
材料選擇:
回填-正向:縫補、修復、包紮土地裂痕、涵蓋了對於土地的這道傷口的屬於人的心意。
反向:與「重新鋪設磁磚」相似的動作,諷刺掩飾太平與無動於衷。
對土地的再凝視:利用參與行動眾人的[泥漿畫出斷層線]行動,填補並非想要掩飾或是有助於改變現狀,而是由眾人的動作使這條斷層線重新被看見
泥漿--不以其他的材料,而使用原本便存在這個斷層裡的泥漿,由斷層所湧出的土地之血,重新覆蓋回斷層線,深刻的描繪傷痕,期望被正視
貳、計畫執行方式:
一.前置作業
A.製作文宣品:
a.平面DM
簡單小地圖(可當日發放給參與者):以小工作站為簡易標的物,讓參與者知道自己的大概位置,想像自己是在這條線的哪一點,並可想像出整條線的走向與模樣。(圖1).
b. 防災包紙背心
外面為防災包的透視圖,簡單解說防災包內所含的物品為何?內面則可與「路徑」的導覽步道做結合。
並傳達行動的資訊,邀集大家來參與。(圖2、圖3).
B.宣傳:
a.紙本文宣品放置地點
高師大和平校區
高師大燕巢校區(燕巢地區有斷層線經過之臨近學校)
樹德科技大學
深水國小
其他藝文空間如:駁2、誠品、子宮、豆皮…等
b.網宣:大學BBS站。(如:台大PTT、高師大BBS…等)
c.活動當日早上開始架設工作小站,活動人員身穿紙背心發放文宣品,邀請大家一同參與。
C.設置工作小站:
預定於斷層線上設3~4個小工作站協助活動進行。
(頭尾各一,中間待場地堪察後選定定點,以靠近人潮的點為優先。)
工作小站器材:
桌、椅、通訊器材(對講機、大聲公)、水桶、垃圾袋、抹布、急救箱。
活動所需之材料準備(如:泥巴、紙杯)
二.當日作業
2007/11/15
時間11/15 工作內容 其他(負責人員)
上午 架設工作小站
11:00—14:00 活動人員身穿紙背心發放文宣品發放紙背心、邀集民眾參與。 訊息傳遞
14:30 開幕儀式
15:00 行動開始
15:00-15:15 行動,維持行動進行順暢。 控場
15:15 行動結束
15:15—16:00 收拾與場地復原 恢復
參、人員:
計畫主持人:吳瑪悧 老師
計劃顧問:環教所 葉欣誠所長、陳彥傑老師、劉湘瑤老師
描繪斷層地景組:
組長:李怡志
設計:高子雅、曾怡婷
企劃:李怡志;曾怡婷、林佩穎
聯絡人:李怡志 0911156495
m721217@hotmail.com
imliizzy@gmail.com
肆、合作單位
高師大環教所、樹德科技大學
伍、對象與人數
未定
◎動線規劃:
惡地型(終點)
男宿泥火山噴池(起點)
黃線為斷層線。
◎工作小站設置點:(共6定點)
起點至終點約550公尺。預估參與人數最少需為110人。
地點預定人力
1、男宿前泥火山噴池 (起點) 2 人
2、寰宇大樓門口 1 人
3、郵局提款機 1 人
4、向陽路與星月大道交叉口 1 人
5、科技學院門口 1 人
6、惡地型 (終點) 2 人
◎工作小站預設定點實景:
1、男宿前泥火山噴池 (起點)
2、寰宇大樓門口
3、郵局提款機
4、向陽路與星月大道交叉口
5、科技學院門口
6、惡地型 (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