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 聲 不 息—燕巢環境藝術計畫
申請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代表人 職稱姓名:盧明德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
實施期程:96年9月1日至96年11月30日
實施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燕巢校區
【計畫緣起】
高雄縣擁有全國最多的泥火山,佔全省之冠,其中又以燕巢泥火山為最,也最壯觀。除了位於燕巢鄉烏山頂地景自然保留區的泥火山,周遭的太陽谷、新養女湖、雞冠山等,都屬於特殊的惡地地形景觀。
泥火山, 是惡地中的奇葩,當人們循著蜿蜒山路,發現它的優雅弧線和爆發潛力,讚嘆那如此獨特的景觀時,不禁認定它為燕巢的代言,也因為它特別的地質景象,更值得我們試著用藝術的眼光和形式,為它開啟不同的扉頁!
納入自然生態保留區的燕巢泥火山,佔地4公頃為全台面積最小的自然生態保留區。概觀泥火山區域有兩座泥火山主錐體,較高者的主錐體約5公尺,錐體頂已固化多年,泥漿未再噴出;一旁的小泥火山仍持續從錐口噴流泥漿。如何讓民眾發自內心的感受大地造物之美,用心保護生態環境,除了硬梆梆的政治法令外,更應搭配柔性訴求的藝術行動,達到雙管齊下,保存生態之美。
高師大燕巢校區位於泥火山旁,其校舍的興建與校園整體的規劃,均能融入當地的生態環境,四周景觀與整個校園似乎是為一體。更希冀在此設置藝術工作站,結合跨領域研究,以跨領域的藝術展演、學術研討和社群藝術計畫,不但關注生態議題,亦可達到文化再生與永續發展的多重目標。
【計劃目標】
1. 整合革新各種資源,發展跨領域藝術展演,配合文化藝術政策、推動社區藝術營造、堅守生態環境關懷、促進科技學術整合、鼓勵媒體表現創新、強調生命價值省思。
2. 結合產官學界的人士,思考面對環境改變與永續發展的新課題。
3. 藉由與其他學術領域的交流,透過感受體驗創造藝術的新境地,呈現泥火山地貌的美感與新價值。
4. 學習並實踐藝術的跨界和創新,以奠定跨領域藝術的研究價值。
【活動內容及特色說明】
關注泥火山的生態文化,運用此自然景色,融入藝術創作中,將致力於維護生態環境的決心發燒蔓延出去;邀請駐校藝術家與各類型藝術創作者,以高師大燕巢校區為藝術場域,共同開拓新的藝術行動。
泥火山的魅力(工作站成立)
※ 成立環境藝術工作站
1. 工作站設置位置,擬於高師大燕巢校區內,附近有烏山頂泥火山自然生態保留區,依人文與地理環境、位置、緯度的變化,產生文化、地景、空間現象的差異,透過我們的觀察、分析,藉由藝術的形式综合呈現出我們對地方的真摯情感,而成立跨領域藝術工作站。
2. 工作站發聲,以傳達地方的藝術、文化、地貌為起源,藉由描述「地景」,來喚起大家對藝術生態空間與文化資產的重視。
3. 透過工作站的運作,可作為社群連結共同記憶與想像,豐富藝術的創作和營造多樣的空間,並成為將來永續傳承散播的潛在能量。
泥火山的低語(生態主題展)
(開幕式)擬於九九重陽之際,邀請當地長青樂團及本校音樂系,演出泥火山開幕組曲。
※ 生 聲 不息— 燕巢 生態藝術展
集結各不同專業領域的角度透過地景藝術、展演、觀念藝術的形式來詮釋生態關懷之議題。並邀請國外知名以生態關懷為創作題材之藝術家駐校,面對不同時空、環境下帶領學生針對此議題進行研究及就地創作。
透過展演除了讓參觀民眾藉不同創作形式的作品,且經由聽覺、觸覺、視覺之感官,體會泥火山多元面向的美,進而加深民眾對生態關懷的慨念。
泥火山的天地(研究與交流)
由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地理系、美術系、物理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和社區文史工作團體與相關學術研究人士,分享彼此的研究和觀察所得,並為下述議題做探討。
※ 學術研討會內容:
1. 研討在地生態、藝術文化脈絡所交織的的各項變遷。
2. 由泥火山自然生態保育、生活地景、環境風格中發展創造性藝術觀點。
3. 從對自然的觀察、人文的關懷、與生態的尊重,進行空間新價值的創造分析。
4. 探討藝術空間與社區居民文化活動需求間的關係。
泥火山的希望(社群藝術計畫)
擬設計以「生態融入」為主題的社群藝術課程,讓在地的學童與居民透過藝術的語彙更加瞭解泥火山並珍惜泥火山。藉由走入社區的互動裡,我們欲落實此活動的精神,向下紮根!
*推廣對象:民眾
*實施日期:(1)96年10月初到10月底進行作品創作
(2)96年10月底到11月中進行展演活動
【主題一】泥火山的生態
*作品計畫:泥火山歷險記繪本
*計畫目標:
(1) 認識居住在泥火山周邊,那樹林與泥土中動植物的特色。
(2) 了解泥火山的地形樣貌和生命形式。
(3) 以泥火山的噴發,來勾勒想像小動物的遷移狀態。
*執行方式:
(1) 以動植物的影片帶入生態議題,思索關懷自然的方法。
(2) 想像並編寫泥火山爆發時,小動物們的冒險故事。
(3) 利用『視覺、聽覺、表演藝術』等素材,分組製作呈現「泥火山歷險記」的繪本故事。
【主題二】泥火山的體驗
*作品計畫:大地的新衣
*計畫目標:
體認大地的岩泥與人文的關懷,泥火山自然湧出的泥漿彷彿是大地的另一件衣裳,呈現出其他自然生態的不同風貌,以為大地重新設計一件衣裳的概念,帶領社群為生態創造出更多不同的地紋風貌。
*執行方式:
(1) 鋪設「衣服形狀」的泥漿區,大約為一個籃球場大。
(2) 每人利用不同自然素材,塑造新地紋面貌。
(3) 集結不同社群的人,參與創造大地新衣。
【主題三】泥火山的聲音
*作品計畫:大地的心聲
*計畫目標:運用聲音作為媒材,從事藝術表現,使察覺環境與人的關係。
*執行方式:
(1)利用週遭環境的各種素材製作聲音,感覺人與環境的相互關聯。
(2)錄製泥火山的聲音,將之重組成交響曲。
(3)訂定「泥火山日」,將校園鐘聲、手機鈴聲…等,各式會發出聲響的機器,轉換成泥漿自地底迸發出來的啵啵聲。
(4)為大地添加聲音,結合人聲與泥漿的啵啵聲,融合成人與大自然之間獨特的另類互動。
【執行方式】
生聲不息 藝術環境計畫 的藝術呈現主軸
【行銷宣傳方式】:
執行方式 項目 內容 備註
前置作業 募款與邀請合作夥伴 建立宣傳據點 確定贊助單位
第一期 校內宣傳 成立藝術行動工作站 校內社團與各藝術團體
第二期 校外宣傳 透過平面媒體放送活動資訊 報章雜誌與網路
第三期 全面宣傳 藉由多媒體強力放送活動資訊 廣播與電視
【工作期程】
項目 內容 預定日期
計劃定案 (1) 將計劃案送交文建會 95/11/30以前
協調階段 (1) 活動各項規劃及各項預算完成。(2) 協調各系所工作內容。(3) 實地瞭解整體活動流程。(4) 彙整招募團隊成員。(5) 各項協力廠商(設計、印刷等)確定。 計劃通過之後~96/4/1
設計與製成階段 (1) 完成文宣品設計。(2) 網頁建置完成。(3) 完成各場地佈置設計。(4) 完成工作服、名牌等設計。(5) 海報文宣等設計印製完成 96/5/1~96/10/1
宣傳階段 (1) 寄送海報等文宣(2) 平面文宣宣傳(3) 多媒體宣傳 96/09/1~96/11/1
場地展出規劃 (1) 活動測試彩排(2) 各演出團體時間流程(3) 動靜態展示會場各項硬體設置確認 96/10/18~96/10/25
活動執行階段 (1) 計畫書的執行。 96/11/1~96/11/15
結案階段 (1) 成果報告製作與核銷作業。 96/11/16~96/11/30
【經費預估】
項 目
前置經費20萬(含先期研究及社區訪談)
社區訪談記錄 60,000元
歷史沿革研究 60,000元
翻譯費 40,000元x 2人 80,000元(含出版口譯、現場口譯)
活動經費30萬
研討會費15萬
工作站經費70萬 (含軟、硬體 )
施工費 150,000元(含材料施作)
整地 50,000元(含清潔環境整理)
電腦耗材 100,000元(墨水.紙張等耗材)
展演設施租用 50,000元(含活動研習展覽宣傳、設備租用)
大型輸出 50,000元(宣傳用大型輸出)
創作媒材 200,000元
國外藝術團體講師 100,000元
生態藝術主題展 展演經費 270萬 (含國內、外藝術家創作費)
駐校藝術家創作費(國內) 250,000元x 6人 1,500,000元(含燈光設置)
駐校藝術家創作費(國外) 250,000元x 4人 1,000,000元(含機票)
旅費 50,000元x 4人 200,000元
文宣經費45萬(含平面及錄像)
成果出版 300,000元(含畫冊、DM、海報)
紀錄(攝影、錄影) 150,000元(含後製作、沖印)
總計 455 萬元整
【預期效益】
1. 成立環境藝術的工作站基地,為藝術文化的行銷與推廣,做永續發展。
2. 以泥火山地理區域的研究,探討與生物環境在時間改變下所產生的互動與共鳴。
3. 藝術在突破學科的疆界後與其他領域結合,反映出美學意識形態上的改變及藝術知識的傳承新課題,而使我們在社會文化環境空間進行反思。
4. 從文化再生、生態維護和社區行動的藝術活動與實踐中,將地貌賦予新意,推動永續發展的精神,重新結合台灣城鄉地景與藝術的真實力量。
【預計邀請之國內外創作者簡介】
Reiko Goto
Tim Collins
吳宏翔(錄像)
姚瑞中(影像)
謝英俊(地景)
郭挹芬(觀念)
游文富(地景)
梁任宏(裝置)
劉國滄(建築)
吳鼎武.瓦歷斯(裝置)
盧明德